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91篇
  免费   2910篇
  国内免费   2919篇
测绘学   216篇
大气科学   1615篇
地球物理   4027篇
地质学   5934篇
海洋学   3261篇
天文学   179篇
综合类   631篇
自然地理   85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340篇
  2021年   392篇
  2020年   441篇
  2019年   556篇
  2018年   434篇
  2017年   474篇
  2016年   412篇
  2015年   577篇
  2014年   625篇
  2013年   685篇
  2012年   735篇
  2011年   713篇
  2010年   548篇
  2009年   712篇
  2008年   679篇
  2007年   842篇
  2006年   716篇
  2005年   671篇
  2004年   736篇
  2003年   585篇
  2002年   537篇
  2001年   498篇
  2000年   460篇
  1999年   449篇
  1998年   421篇
  1997年   359篇
  1996年   345篇
  1995年   317篇
  1994年   293篇
  1993年   248篇
  1992年   198篇
  1991年   155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91.
安骏勇  蒋刚  王钊 《岩土力学》2007,28(12):2649-2651
介绍了非饱和土强度理论的研究现状,总结了FREDLUND提出的吸力内摩擦角 的性质与规律研究,根据FREDLUND非饱和土强度理论和吸力内摩擦角 的计算方法,利用原状膨胀土的平面应变等应力比卸荷试验,分析得到土样破坏时应力状态下得到的吸力内摩擦角 > ,与FREDLUND提出的吸力内摩擦角 的变化规律不一致,分析认为,是由于卸荷试验过程导致微裂隙的张开,引起基质吸力的降低,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2.
中国斑岩铜矿与埃达克(质)岩关系探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对比研究了中国26个主要斑岩铜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结果表明其中25个矿床与埃达克(质)岩有成因联系,且多数与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C型)有关,现有数据表明土屋-延东和普朗斑岩铜矿可能与俯冲板片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O型)有关。容矿斑岩的初始锶值为0.7034~0.7090,均大于洋中脊玄武岩和亏损地幔的初始锶值,多数与EMI的初始锶值接近,推测其源区或源岩主要为玄武质下地壳,少数为洋中脊玄武岩,并受到中、上地壳不同程度的混染,这与两类埃达克岩的源区基本一致。虽然埃达克质岩浆具有形成斑岩铜矿的巨大潜力,但并非所有埃达克岩都能成矿,不同岩体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93.
试论大火成岩省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组成大火成岩省的岩浆类型不同,大火成岩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基性火成岩为主的镁铁质大火成岩省(MLIPs),二是以酸性火成岩为主的长英质大火成岩省(SLIPs)。它们都是由于在异常高的地幔热流参与下导致地幔或地壳大规模熔融形成的。大火成岩省独特的巨量岩浆活动是引起多层次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 所。成矿物质的聚集导致成矿作用和矿床的形成是必然的,因此大火成岩省本身就是一个大成矿系统。在这个成矿系统中,由于物源、成分、温度、压力、流体和氧逸度等条件的差异性,形成不同种类的矿化和矿床,并构成一定的成矿系列。镁铁质大火成岩省中形成的矿床类型有岩浆硫化物型Cr-Cu-Ni-PGE矿床和Ti-Fe 氧化物型V-Ti-Fe 矿床,热液型的Cu-Pb-Zn-Au-Ag矿床,以及远程低温热液矿床等。长英质大火成岩省形成的矿床类型为岩浆和交代型、热液型Cu-Pb-Zn-Au-Ag,W-Sn,U-Th-REE矿床,以及Sb-As矿床等。加强对大火成岩省及其成矿机理的研究,有望形成新的成矿理论和加速超大型矿床的发现。  相似文献   
994.
砂性地层中地铁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受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川  曾东洋 《岩土力学》2007,28(5):909-914
以南京地铁一号线穿越砂性地层盾构隧道为研究对象,对管片环施工全过程和稳定期进行了现场系统研究。采用考虑结构与地层相互作用的梁-弹簧模型进行理论计算,探讨了砂性地层中盾尾注浆、土体应力松弛、水压力及拼装方式对管片环土水压力、纵缝张开量、内力等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影响,揭示了砂性地层中地铁盾构隧道管片环的结构性能及其与地层的相互作用特性,提出了适用于砂性地层条件下的地铁盾构隧道设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95.
基坑悬臂支护桩双参数弹性地基杆系有限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靖  戴自航 《岩土力学》2007,28(2):415-419
对地基抗力双参数法在基坑悬臂支护桩位移和内力计算方面进行了探讨,即采用地基土抗力系数随深度按双参数非线性变化的假设,以弹性地基杆系单元模拟,支护桩则按弹性梁单元模拟。对某基坑悬臂支护桩进行数值模拟反分析表明,通过试算调整可获得适合于实际设计计算的地基抗力双参数,该法应用到福州市某基坑悬臂桩的实际分析和设计中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可供悬臂支护桩设计计算时参考。  相似文献   
996.
川东北地区沉积波动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东北地区是上扬子板块北缘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具有复杂的构造和成藏历史。采用沉积波动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了川东北地区沉积波动过程的主要周期,得出控制该区沉积波动的5个周期分别为760、220、100、35、20 Ma,以及存在2个周期为200 Ma的一级波动周期和4个周期为100 Ma的二级波动周期。通过分析二级波动周期与成藏旋回的关系,将该区分为3个成藏旋回。  相似文献   
997.
东北地区泥炭表层沉积中植硅体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土沉积物中的植硅体分析是了解第四纪沉积物中植硅体组成的重要途径,也是重建第四纪古环境的基础。对东北地区跨越3个气候带、6个地区的41处泥炭地表土中的植硅体进行提取,鉴定出东北泥炭表土中主要发育哑铃型、扇型、鞍型、方型、长方型、梯型、尖型、帽型、齿型、棒型和其它等11种植硅体类型。分析显示,它们的分布与纬度、地形和温热条件具有明显关系,即哑铃型、鞍型、扇型、方型、长方型和梯型植硅体随纬度和海拔较高而含量较小,其余类型反之;较高温度条件对应扇型、哑铃型植硅体含量较高,较高湿度对应扇型植硅体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98.
基于集中度与集中期的径流年内分配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借鉴年降水量年内分配的向量法,描述径流年内分配的径流集中度和集中期,尝试提出一种计算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的定量新方法。实例研究表明,用月径流量计算的集中度比径流年内不均匀系数有更高的分辨能力和敏感性,用月径流量计算的集中期对应的月份与月径流最大值出现的实际月份完全一致,径流集中度、集中期能够充分定量地表征径流在年内分配的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999.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需共同面对的问题。经济结构性特征是受到广泛认可的区域发展阶段替代指标,因而本文分别选用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为基本视角,对其细化信息进行挖掘,并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各主要成员国背景下对碳排放随经济发展阶段推进而演化的过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具备更加丰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信息,能够在普遍意义上提供判别区域经济发展所处时期的良好标准,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进行差异化碳配额权分配提供参考;第二,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性对照结果说明,碳排放峰值时点滞后于工业化的顶峰位置;第三,人为碳排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倒U型的固有演化规律,在工业化顶峰前的碳排放逐步增长是为了维持基本经济发展路径的不可抗趋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顶峰前不承诺排放达峰具有较高合理性,但仍应通过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举措抑制碳排放增速、尽早实现达峰。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对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东西两块体交界区域的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台阵和部分固定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开展了SKS波分裂研究.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各向异性比较弱,剪切波分裂导致的时间延迟一般小于0.7s.鄂尔多斯块体东缘的山西断陷带和太行山以及华北平原西部均表现出了比较强的各向异性,时间延迟大于1.0s.特别是在太行山地区观测到的ENE趋向的快波偏振方向明显不同于鄂尔多斯块体和华北平原地区的近E-W和ESE方向的快波偏振方向.在华北克拉通东西两块体交界过渡带的太行山地区观测到的显著上地幔各向异性及变化可能对应于围绕鄂尔多斯块体东南角的局部软流圈绕流,而后者可能起因于鄂尔多斯块体的逆时针旋转以及青藏高原软流圈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向东的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